1、馬剛,男,1974年12月生,中共黨員,晉煤集團趙莊二號井安監部部長。2006年,他的父親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。2007年病情加重,不能站立,不能行走,不能自主咀嚼。失去了語言功能,全身肌肉緊縮,大小便失禁,為了照顧父親,他學會了理發、護理、按摩等技能。十幾年來,在他的精心照料下,現在父親的生理指標全部恢復正常。
  2、王來信,男,1945年1月生,沁水縣樊村河鄉景村村民。他弟弟是個退伍軍人,去世時把患有癲癇、智力低下的殘疾兒子留給了他照料。他自己沒有兒女,把侄子當親人不離不棄照顧二三十年,無怨無悔。
  3、王普連,女,1969年6月生,陽城縣次營鎮周壁村計生管理員。為了把丈夫留下來的家照顧完整,她從不計較公公的不體諒,不埋怨孩子的不懂事,從老到小悉心照料。2006年,她重新組建了家庭,為了照顧老人,她沒有離開這個家,而是讓現在的丈夫來到周壁村,堅持照料年邁患病的公公,公公逢人便夸:“她就是我的親閨女!”
  4、王曙麗,女,1976年6月生,長平公司保衛部職工。2009年3月,公公被查出肺癌,她主動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為公公看病。2009年7月,丈夫患了腦梗。在她的精心照料下,丈夫的病情剛有好轉之際,母親又被查出賁門癌。她一邊工作,一邊精心照顧患病親人和一雙兒女,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著作為子女、作為妻子、作為母親的擔當。
  5、平香轉,女,1962年5月生,沁水縣蘇莊鄉董家山村村民。十年前丈夫去世,留下了一雙兒女和年過八旬的公公。后來有人說親,她提出了帶著公公出嫁的條件,擋住了很多條件不錯的結婚對象,最后終于帶著公公再嫁,重新組建了家庭。堅持照料常年臥病在床的公公。
  6、申菊蘭,女,1964年6月生,城區東街辦事處鳳苑社區居民。2013年5月,丈夫因突發腦溢血生命垂危,經搶救后四肢無法動彈,吞咽功能喪失,生活不能自理。六年來,她一人照顧丈夫,24小時全天陪護,為了方便照顧,她還跟著醫生學護理,撐起了一片“不離不棄,白首不相離”的愛的天空。
  7、劉圭女,男,1947年7月生,中共黨員,城區北石店鎮劉家川村村民。他自幼父母雙亡,由奶娘和鄉親照顧長大。成人后的他,不忘報恩,多年如一日的照顧年老體病的奶娘,為其端屎端尿、吃藥喂飯。老人病逝后,獨自承擔起老人安葬的所有費用,并為其披麻戴孝。奶娘留下一個四十多歲仍未娶妻的兒子(名叫王法林),他忙前跑后為其張羅了一樁婚事,并花錢為其買了三間瓦房,幫他安了家。不料,2017年12月,王法林的妻子過世后,他又出錢出力幫王法林安葬妻子。
  8、劉沁花,女,1964年1月出生,沁水縣醫院退休護士。1996年5月,丈夫發生車禍,昏迷數日,危在旦夕,就在此時,她父親病故,年僅7歲的孩子也遭遇車禍,腿骨骨折。劉沁花承受著巨大的痛苦安葬了父親,將孩子委托給鄰居,陪丈夫踏上了求醫的道路,經過漫長治療,她丈夫雖然保住了生命,但留下后遺癥,終日與輪椅為伴。劉沁花一邊上班,一邊精心護理著丈夫,用真心延續了丈夫的生命,喚起了他活下去的信念。
  9、張仙梅,女,1965年7月生,高平市寺莊鎮東城街道迎賓社區居委會會員。2006年,丈夫得了哮喘,2011年又被查出肝硬化,2012年遭遇車禍造成左腿股骨骨折,2015年突發腦梗致右半身癱瘓。她每天堅持5點起床,為丈夫洗臉、擦身、倒尿、喂水喂飯喂藥,一忙就是一兩個小時,寒來暑往十幾年,她毫無怨言。
  10、吉花棠,女,1956年11月生,陽城屯城煤礦退休職工。1995年,公公被確認為老年癡呆癥,她默默照顧直到1997年公公去世。隨后,她又無微不至地照顧因乳腺癌手術致使下肢癱瘓、大小便失禁的婆婆,直到婆婆離開人世。正當生活稍微歸于平靜之時,2007年,丈夫又患了腦出血,做了腦穿手術后病情加重,變成了植物人。她又承擔起照顧丈夫的責任,十多年來,她無怨無悔,默默堅守著這個家,用愛澆灌著這個家。
  11、李金瓶,女,1960年5月生,高平市馬村鎮金章背村村民。她的丈夫與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,照顧兩位癱瘓的老人和孫子、孫女的重任就落在了她一個人身上。她總是依著老人的口味做飯,燒得軟爛可口。夏天,她堅持給老人洗澡;冬天,怕老人著涼,在老人房間生著爐火,買來電熱毯。公婆生病時,她更是日夜不眠守候在病床悉心照料,多年如一日,無怨無悔的堅持付出。
  12、李素蘭,女,1957年8月出生,沁水縣龍港鎮柳莊社區王莊小區居民。1994年,丈夫患上腦梗,癱瘓在床,生活不能自理,當時兩個女兒還在上學,整個家庭的重擔全都壓在李素蘭一人身上,她不屈服、不退卻,每天給丈夫穿衣喂飯、端屎送尿、捶背按摩、幫其鍛煉,二十五年如一日,悉心照料、相濡以沫、不離不棄。
  13、李晉華,男,1968年10月生,晉煤集團成莊礦運輸工區職工。他十八歲時,爸爸去世,家里留下了病重的老母親和一個智障的弟弟、一個哥哥。他毅然決然放棄學業,開始打工掙錢,承擔起養家糊口的責任。1996年,哥哥出了車禍,失去了生命,母親再一次病倒。他一邊上班,一邊照顧母親和弟弟,日復一日,年復一年,陪在母親和弟弟身邊。
  14、李雪應,女,1963年4月生,沁水縣嘉峰鎮柿溝村村民。1998年,她的丈夫在煤礦井下突遭意外,造成終生殘疾。20年來,身患殘疾的她不僅要照顧臥病在床、不能自理的丈夫,還要承擔起獨自撫養一對兒女的責任。為了讓兒女上大學,她不顧一切申請了銀行貸款;為了給兒女一個完整的家,她始終對丈夫不離不棄。面對殘酷的現實,她用驚人的毅力堅強地撐起了這個家。
  15、孫先梅,女,1972年8月生,高平市河西鎮牛村村民。她的丈夫因病雙目失明,兒子也患有先天性的殘疾,女兒現在上高中。她的大哥因病去世后,嫂子離家出走,給她留下一個一歲多的侄子。就這樣,家里所有的重擔都落在了她一個人的身上,多年來,她靠著打臨工和種地換取微薄的收入,養活了一家老小。她用自己的善良和愛支撐起了一個殘破不堪的家。
  16、趙元玲,女,1948年11月生,陵川縣平城鎮楊寨村村民。2009年臘月,兒媳帶著孫女回娘家過夜,因煤氣中毒,孫女夭折,兒媳也如同植物人。出院后,趙元玲毅然承擔起照顧兒媳的責任。經過10余年的精心照料,兒媳的病情終于有了明顯好轉,像正常人一樣,能張口說話,能扶墻走路,用自己的大愛譜寫了一曲愛親贊歌。
  17、趙俊杰,男,1980年10月生,中共黨員,陵川縣太行第一山國有林場辦公室副主任。1998年,父親因腦出血成了半身不遂。為了照顧父親,他毅然決定在家自學學業。為了不讓父親肌肉萎縮,他每天堅持給父親進行康復按摩,陪著他走路鍛煉。母親因病退休后,他不僅要照顧癱瘓的父親,還要照料體弱的母親。多少年來,他無怨無悔,用行動詮釋著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。
  18、段志信,男,1935年3月生,中共黨員,晉城城區居民。1990年,他的老伴突發腦溢血偏癱。為了讓老伴高興點,他買了一輛腳踏三輪車,時常帶著老伴兒出去散心。夏天,擔心她生褥瘡,時不時給她擦洗身子。為了做康復治療,他經常騎車帶著老伴外出找醫生針灸按摩。之后,為了讓肌肉僵硬的老伴舒服一點,他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按摩操,每天堅持給老伴兒按摩。就這樣,悉心照料老伴兒已有28個年頭。
  19、高鳳英,女,1975年6月生,晉煤集團鳳凰山礦井上機電隊職工。2012年8月,她的丈夫被查出肺癌晚期,她四處借錢給丈夫看病。2014年丈夫離開了人世后,她竭盡全力精心照料身患重病的公公,細心呵護年幼的孩子。2014年,公公去世,她借錢打理了公公的喪事,盡了一個半路兒媳的責任。她將丈夫的孩子撫養長大,盡了一個繼母的責任。    
  20、韓俊芳,女,1972年6月出生,沁水縣龍港鎮新城社區居民。2004年,丈夫遭遇車禍,全身癱瘓,整日臥床不起,需要人全天候精心照料,當時,韓俊芳的兒子9歲、女兒5歲,家里還有年邁的老人,有人勸她再找一個新家,但她果斷拒絕,竭盡全力、鍥而不舍地照顧著丈夫。在丈夫病情好轉后,她便四處打零工貼補家庭開支,一過就是十五年。
  21、靳鐵鎖,男,1959年4月生,陽城縣北留鎮南嶺村村民。2004年3月8日,他的妻子慘遭車禍,雖保住了命,卻高度癱瘓,長期臥病在床,生活不能自理。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全部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。面對情緒不穩定的妻子,他一邊耐心安慰妻子,幫助其樹立信心,一邊忙里忙外,照顧妻子的吃喝拉撒。十幾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,無怨無悔。